作者
施大雨
文章摘要
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框架下,马来西亚华语籍贯文化传承纪录片《籍宝乡》作为海外华语“视听化类型的纪实文本”,通过语言、视觉、听觉等多模态符号的协同运作,构建了一个较为立体的中华文化认同体系。本文通过分析节目中多模态符号的文学性表达,呈现出节目蕴藏的丰富的方言文化、民俗传统、宗教信仰与移民故事,传递出当地华人的原乡记忆。研究发现,《籍宝乡》的多模态话语实践既延续了中华文化的原乡基因,又实现了本土化的创新表达,推动了文学传统在海外的活态传承,为方言、民俗文学的海外保护与传播提供了实践启示,强化了海外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学根基。
文章关键词
《籍宝乡》;多模态话语分析;籍贯文化;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 陈薇,彭紫荆.“文化中国”形象的隐喻建构与多模态叙事[J].中国电视,2020,(02):83-86.
[2] 詹伯慧.留住方言留住根──杂议新加坡推广华语与汉语方言[J].岭南文史,1998,(02):76-78.
[3] 陈玉莲.多模态隐喻视角下岭南文化语篇意义的动态构建——以系列纪录片《广府春秋》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8(32): 26-30.
[4] 景鑫.非遗文化类纪录片创作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辽宁大学,2023.DOI:10.27209.
[5] 全明霞.声音的精细化设计与主题表达[J].新闻爱好者,2019(06):88-91.
Full Text: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