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付云逸
文章摘要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任务的战略背景下,高校作为各民族青年集聚的重要场域,承担着培养具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实践能力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空间,不仅构建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场域,更通过空间再生产、社会情境、弱关系网络等多维机制,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日常化、情境化、深层化的重要载体。本文从目标同构、功能契合与场域共振三个层面分析学生社团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逻辑路径,进一步提出通过优化制度设计、强化骨干梯队、构建多元空间、拓展数字平台等进路实现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常态化嵌入与活态运行。
文章关键词
学生社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间生产;社会情境;弱关系
参考文献
[1] 陈敬松,赵新国.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的逻辑与路向——基于话语制度主义的视角[J].民族学论丛,2025,(02):14-22.
[2] 黄维民,杨江浩,陈娟.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协同推进路径探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5,(07):122-125.
[3] 符琼霖,海路.高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5(10):16-22.
[4] 刘力波,张先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24,45(03):46-53.
[5] 普丽春,子华明,赵伦娜.边疆民族地区“大中小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建构与实践反思[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0(01):1-7.
[6] 梁建委.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哲学基础[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14(06):20-23.
[7] 龙金菊.论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政治心理生成机制[J].民族教育研究,2023,34(03):80-88.
[8] 孙宇飞.学生社团组织在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及实践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23.
Full Text: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