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 娜
文章摘要
本文以曹操《观沧海》及汪榕培、许渊冲以及赵彦春的译本为语料进行对比,探究其意象建构策略。三位译者均排列原文意象,并通过虚词连接、增韵律/语气词、改标点等方式组合意象,呈现给目标读者。
文章关键词
意象;虚词;标点符号;语气词
参考文献
[1] 杨宇鹏.精准还原把握意脉——《观沧海》再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9,(07):57-58.
[2] 汪榕培.英译三曹诗选[J].外语教学,1998,(01):51-53.
[3] 许渊冲.汉魏六朝诗: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9:127.
[4] 赵彦春.曹操诗集:汉英对照[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65.
[5] 陈令君,韩艳方.系统功能视阈下乐府诗《观沧海》英译本的语法隐喻分析[J].海外英语,2016,(10):169-170+173.
[6] 杨宇鹏.《观沧海》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21,(09):60-63.
[7] 孙迎春.文学翻译意境问题刍议[J].山东外语教学,2000(03):33-38.
[8] 周薇.英汉标点符号的衔接功能及其翻译对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23.
[9] 苏培成.怎样使用标点符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88.
Full Text: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