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精神”的价值构建与“三线文化”的时代叙事研究
ISSN:3041-0630(P)
EISSN:3041-0606(O)
语言:中文
三线建设是中国20世纪60-70年代基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均衡发展需求实施的重要战略。近几年,“三线建设”主题被较为频繁地提及,学者们试图从经济、政治、工业等方面分析三线建设,力求从中寻找当今破局之法。三线建设作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独特实践,在中国建设初期为国家提供了坚实基础,其文化内核通过博物馆教育、文艺传播等途径,有效强化了集体记忆与社会认同。笔者在研究中发现“三线精神”对于国民素质教育有积极作用,为新时代青年凝聚精神共识、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价值纽带。
[1] 徐有威,张杨.三线建设学术研究的现状、特征与推进路径[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4,(05):124-133+159. [2] 胡艾娜.社会工作视野下三线建设精神的文化传承研究[J].社会与公益,2024,(08):115-117. [3] 刘世浩.三线精神的影像重构——评工业题材电视剧《火红年华》的叙事艺术[J].当代电视,2022,(06):4-8. [4] 丁小珊.三线工业遗产文化记忆的再生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21,(03):198-206. [5] 程艳林.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的当下解释力[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22(06):125-129. [6] 庞丹,王昕,赵显嵩.基于集体记忆理论的高校红色基因传承路径研究[J].农家参谋,2020,(21):184+218. [7] 刘亚秋.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中的社会观[J].学术研究,2016,(01):77-84. [8] 胡百精.互联网与集体记忆构建[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03):98-106+159. [9] 牛津.集体记忆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J].群文天地,2012,(22):247. [10] 白子仙.集体记忆理论经验研究的七个维度:1989—2009[J].经济研究导刊,2010,(06):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