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梁艺馨,阚伶宜
文章摘要
海安花鼓作为江苏地域文化标识,其传承危机集中表现为技艺代际断层、文化空间萎缩及创新效能不足,根源在于现代化进程中“人—场—艺”生态链的系统性脱嵌。本研究揭示危机本质为传承主体老龄化、仪式空间崩塌与传播机制失效的恶性循环,突破既有研究的碎片化局限,提出“教育固本—技术破壁—产业造血”三位一体保护范式。通过构建动态基因库实现濒危技法精准保存,依托节庆IP与数字媒介激活文化认同,借力梯度化教育体系培育传承梯队,并以文旅融合推动经济反哺。案例对比印证了符号衍生与社群参与的可行性,最终形成活态生态可持续方案,为同类非遗提供创新性保护路径参考。
文章关键词
海安花鼓;非遗保护;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王妙甜.海安花鼓传承与发展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4,(20):74-76.
[2] 杨小山,管卫卫.民间舞蹈海安花鼓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散文百家(理论),2020,(09):184+29.
[3] 吴艺璇.新时代下安徽花鼓灯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与创新保护路径[J].大众艺,2025,(11):10-12.
[4] 宁琳,唐琳.5G 时代广西少数民族非遗数字化转型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8(34):78-82.
[5] 张一诺.民间根基与游客感知度的多重困境——曲阜楷木雕刻的传承危机与发展路径研究[J].新楚文化,2025,(15):94-96.
Full Text: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