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倩雯,孙 坚
文章摘要
在全球化与数字媒介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动画凭借其跨越语言障碍的普适性,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符号的核心载体,并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综合运用符号学理论、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聚焦于中国符号体系以及跨文化传播中中国符号的认知机制。通过分析中美动画作品中所呈现的中国符号的差异,以及美国动画对中国符号呈现偏差导致的文化折扣与错位拼贴现象,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对中国符号认知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并针对此类现象提出相应的传播策略和优化建议,实现从“符号展示”到“意义共鸣”的跃升。以促进中国符号在国际动画领域的有效传播,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认同感,为动画创作与跨文化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
文章关键词
动画;中国符号;跨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 李佳祺.本土故事与全球视野——电影《卧虎藏龙》与《长城》的跨文化现象分析[J].艺术教育,2020,(01):122-125.
[2] 杨铮.电影《长城》的跨文化传播分析[J].电影评介,2017,(23):29-31.
[3] 张春,雷亚丹.系列短片《中国奇谭》:中华文化跨媒介动画叙事新景观[J].东方艺术,2023,(03):38-48.
[4] 蔡斐,李鑫斓.以动画为媒:中国符号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青年记者,2024,(11):29-33.
[5] 曾颖,罗高生.论中国元素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J].电影文学,2011,(21):15-16.
[6] 马兴祥,王欣芳.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在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应用[J].当代传播,2018,(06):104-107.
[7] 袁茜.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困境及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2,(08):116-117.
Full Text: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