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资本与拒绝敏感性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ISSN:3041-0630(P)

EISSN:3041-0606(0)

语言:中文

作者
王晓飞
文章摘要
拒绝敏感性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 个体对拒绝线索较为敏感并产生过度反应的一种倾向程度(张雯,丁雪辰等,2019),即在面对拒绝场景或包含拒绝信号的情况时,不同的个体会做出不同的的反应。在人际交往行为中,人们良性交往的动力基础是一种感知到自己被接受的需求,而当个体感知到自己被拒绝时,则会对人际交往产生阻碍。拒绝敏感性会发生在个体一生中的任何阶段,但个体早期经历的拒绝敏感症状会更根深蒂固。初中生发展至青少年期会进入逆反阶段,其心理发展本就处于极其敏感时期,也是拒绝敏感性上升的关键时期(郑沁怡,胡娜,丁雪辰,2020)。此时其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青春期,在努力实现自我同一性发展任务的过程中,由于迫切需要成为独立的个体、过于关注自我及他人对自我的评价,很容易对他人的拒绝或自我预言的拒绝产生挫折感,出现自我同一感混乱或自我同一感拒斥的等危机状况。
文章关键词
拒绝敏感性;过度反应;心理资本;青少年
参考文献
[1] 丁雪辰,叶贝,万旋傲,李丹,桑标.(2018).儿童拒绝敏感性问卷在中国小学生中的初步应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6(3),512-516. [2] 余思雨.(2022).初中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关系: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 [3] 张雯&丁雪辰.(2019).儿童拒绝敏感性与自我知觉的交叉滞后回归分析:年级的调节作用.(eds.)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pp.211-212). [4] 郑沁怡,丁雪辰,刘影,万旋傲,桑标.(2019).儿童社交自我知觉与抑郁感的关系:拒绝敏感性的中介作用与情绪调节能力的调节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7(05),894–899. [5] 郑沁怡,胡娜&丁雪辰.(2020).拒绝敏感性的影响因素——基于“个人×环境模型”.应用心理学(01),83-96. [6] 庄鸿娟,刘儒德&刘颖.(2017).青少年同伴依恋与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关系:自我建构对孤独感中介作用的调节.心理科学(01),89-95.
Full Text: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