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题“逃离”的比较研究——以《逃离》与《无声告白》中女性的圆形流散为例

ISSN:3041-0630(P)

EISSN:3041-0606(0)

语言:中文

作者
曹沁伶
文章摘要
加拿大诺奖作家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与新晋美国华裔作家伍琦诗的处女作《无声告白》分别都对西方文学母题“逃离”做出了阐释。其中的卡拉和玛丽琳都遭遇了女性成长过程中的无所适从,面对自身发展困境,她们都在困顿中觉醒,并且先后都同样经历了三次逃离:对原生家庭、对婚姻以及对逃离本身的逃离。她们对自我价值与理想的探索轨迹呈现出圆形流散的状态。通过对两位人物的流散轨迹进行分析和比较,探讨了卡拉与玛丽琳逃离前的觉醒及非理性成分,出走后再回归的勇气以及女性在困顿中应该如何自处以及获得自我救赎。
文章关键词
逃离;《逃离》;《无声告白》;圆形流散;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 Tolan F.To leave and to return:Frustrated departures and female quest in Alice Munro’s Runaway[J].Contemporary women’s writing,2010,4(3):161-178. [2] 艾丽丝·门罗.逃离[M].李文俊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 [3] 保罗·蒂利希.存在的勇气[M].钱雪松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 [4] 胡适.胡适全集:第 10 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5] 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89. [6] 沐永华.《逃离》:女性自我空间的探寻[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22(04):90-93. [7] 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M].郑海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8] 王刚.无法逃离的圆形流散——2013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丽斯·门罗《逃离》的主题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5,(S1): 306-307. [9] 伍绮诗.无声告白[M].孙璐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5. [10] 郑春凤.试论中国现当代女性写作中的逃离意识[J].社会科学战线,2006,(5):134-136. [11] 周怡.从艾丽丝·门罗看加拿大文学——罗伯特·撒克教授访谈录(英文)[J].外国文学研究,2013,35(04):1-7.
Full Text: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