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协同视角下湘潭县全域旅游空间网络优化策略研究

ISSN:2811-0722(P)

EISSN:2811-0811(O)

语言:中文

作者
朱荡荡
文章摘要
湘潭县具有红色文化、历史人文和生态资源等多重特色,但当前其旅游资源呈现空间割裂、交通联系不足、生态压力增大的现实问题。为回应全域旅游发展中资源整合与协同治理的核心诉求,本文立足湘潭县本地实际,运用旅游流理论分析游客流动特征,借助核心—边缘理论探讨景区层级与功能定位,并引入生态补偿机制审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从交通组织、空间结构优化、生态制度建设与旅游产品融合四个方面入手,构建以“主环—组团—节点”为基础的旅游空间网络框架。研究强调,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交通通达性提升、核心区辐射能力增强、生态红线刚性执行以及多元旅游产品体系协同演化,其研究结论为湘潭县乃至类似中部地区旅游结构调整提供了分析视角与实践路径。
文章关键词
全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生态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德明, 程久苗. (2005). 基于生态补偿机制的旅游开发模式探析. 人文地理, 20(6), 83–87. [2] Lew,A.A.,&McKercher,B.(2006).Modeling tourist movements:A local destination analysi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33(2),403–423. [3] 方叶林, 黄震方, 李经龙等. (2022). 中国市域旅游流网络结构空间分异及其效应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37(1), 1–12. [4] 闫闪闪, 靳诚. (2019). 基于多源数据的市域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以洛阳市为例. 经济地理, 39(8), 122–129. [5] Friedmann, J. (1966).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 MIT Press. [6] 张清源, 李磊, 陆林. (2020). 旅游体验视角下旅游流网络结构比较研究——以黄山市为例. 世界地理研究, 29(4), 44–52. [7] Pigou, A. C. (1920).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Macmillan. [8] Wunder, S. (2005).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Some Nuts and Bolts. CIFOR Occasional Paper No. 42. [9] 李德明, 程久苗. (2005). 基于生态补偿机制的旅游开发模式探析.人文地理, 20(6), 83–87. [10] 湘潭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2023). 旅游接待与发展简报. [11] 湘潭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2). 林地利用与生态评估报告. [12] 湘潭市生态环境局. (2022). 环境执法年度数据通报. [13] 湘潭县统计局. (2023). 统计数据汇编. [14] 湘潭县文旅局. (2022). 湘潭县旅游发展年报. [15] 湘潭县人民政府. (2023).《湘潭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
Full Text: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