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地标热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ISSN:2811-0528(P)

EISSN:2811-079X(O)

语言:中文

作者
任利敏
文章摘要
以河南省黄河文化地标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分布格局和热度变化驱动力,明晰河南省黄河文化地标分布集聚及受欢迎程度。首先通过核密度、插值分析法对文化地标的空间格局及热度分析,并探讨其空间格局和热度分布特征;其次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对其进行驱动力分析;最后探讨黄河文化地标热度影响因素指标及相关程度。研究表明:从空间格局上看,河南省黄河文化地标呈核心—主体—辐射分布;从热度分布上看,黄河文化地标热度值呈区域性分布。河南省黄河文化地标热度的空间差异与评分、气温、A级旅游景区数量相关性强。以上研究为黄河文化地标风景区的管理决策及合理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文章关键词
黄河文化地标;热度值;时空分布;驱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梦瑶.习近平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论述研究[D].郑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23. [2] 张珂珂,罗子明.符号学视域下郑州市内黄河文化地标解读[J].美与时代(上),2023,(03):86-88. [3] 溯源人类文明共话从河而来[N].河南日报,2023-09-18(003). [4] 李华,付柯锦.比尔·波特旅游文学中的黄河文化思想及现实价值[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6):30-34+40. [5] 徐吉军.论黄河文化的概念与黄河文化区的划分[J].浙江学刊,1999(06):134-139. [6] 王少英,王广兴,叶桐.构建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体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J].财富时代,2021,(02):205-207. [7] 李庚香,王裕清.黄河文化地标[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21.8. [8] 孙静.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0):42-45. [9] Yaping S.Research on the Symbiotic and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Yellow RiverCulture and the Overall Environment in Moral Education during the New Era[J].Pacific International Journal,2023,6(3): [10] 鲁珊,郑杰,芦琪,等.乡村旅游景区的网络评价及热点识别——以江苏省为例[J].小城镇建设,2021,39(03):74-80. [11] 陈禹凝,王瑜.河南省非遗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24,22(11):6-10 [12] 曹兆昆,吴小根,穆小雨,等.南京市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8,30(08):136-143. [13] 唐清艳.湖南省景区供给热度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14] 周清芳,刘洋洋,魏冰,等.河南省4A级以上景区网络关注度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02):74-77. [15] 李经龙,代传苗.旅游目的地网络关注热度矩阵与影响因素研究——以黄山风景区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01):12-19.
Full Text: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