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婧怡
文章摘要
本文聚焦非正式群体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在梳理梅奥“霍桑实验”理论等的基础上,界定非正式群体为因共同兴趣、情感等自发形成、以情感为纽带的群体。经验研究表明,个体情感需求与群体共同情感是其形成主因,且具自发性、凝聚性等特征。在班级管理中,可利用群体凝聚力与核心人物作用,通过建立情感需求识别、核心人物赋权、制度弹性整合及预防疏导兼顾的干预机制等策略,将非正式群体纳入正式管理体系,既满足学生情感需求,又防范非理性风险,实现班级生态的双向建构。
文章关键词
非正式群体;班级管理;群体凝聚力;核心人物;风险防控
参考文献
[1] 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59-122.
[2] 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303-304
[3] 易益典.社会学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2.
[4] 黎万和,胥宗勇,王德平.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179-181.
[5] 刘欢.职业困惑与身份重构:对 X 教师共同体的个案研究[D].厦门大学,2014.
[6] 徐小强.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学生的越轨行为研究[D].西南大学,2011.
[7] 罗桂芬.工业企业中的非正式群体与职工的人际交往——北京第三机床厂调查[J].社会学研究,1989,(6):71-82.
[8] 赵孟营.论组织理性[J].社会学研究,2002,(4):77-87.
[9] 潘从义.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特征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7,(6):41-45.
[10] 王效仿.大学生同乡会的社会学思考[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0,(1):85-88.
[11] 崔海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非正式组织影响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2] 安秋玲,王小慧.班级内青少年非正式群体认同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6,(1):94-97.
[13] 邓道宣,罗明礼.国内外隐性课程研究述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104-107+140.
[14] 江宏.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01(2):16-19.
Full Text: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