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之外:钢琴表演的社会属性——斯默《作乐》理论视角下的钢琴表演实践研究

ISSN:2737-4297(P)

EISSN:2705-1358(O)

语言:中文

作者
包 涵
文章摘要
本文以克里斯托弗·斯默《作乐——音乐表演与聆听的社会意义》为核心理论资源,结合钢琴表演实践与相关研究成果,探讨音乐表演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建构的本质。研究表明,钢琴表演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其意义在特定的文化语境和社会关系中生成。本文从空间性、身体性和社会性三个维度分析钢琴表演中的影响力关系、文化资本和身份认同问题,指出斯默的“作乐”理论为理解这些维度提供了重要视角。基于对知网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本文进一步提出当代钢琴教育应超越技术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与文化理解力。
文章关键词
作乐;钢琴表演;社会关系;身体性;文化资本;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 赵心瑜.音乐的社会意义探赜——评克里斯托弗·斯默《作乐——音乐表演与聆听的社会意义》[J].当代音乐,2023,(11):191-194. [2] 萧梅.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与音乐形态关系研究[J].中国音乐,2020,(03):20-29. [3] 余媛.音乐表演民族志[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2,(03):8+158-165. [4] 马茜.乌兹别克斯坦音乐史(1917-1991)[D].陕西师范大学,2021. [5] 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55-57. [6] 任陆.钢琴演奏表演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5:34-45. [7] 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8:58-67. [8] 王次炤.音乐美学基本问题.[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9:178-183. [9] 克里斯托弗•斯默.作乐——音乐表演与聆听的社会意义.[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93-96.
Full Text:
DOI